AMBIENT

有人說它是"氛圍電子樂"、"環境音樂",ambient字面的意思是環繞的、週遭的。
而運用在音樂當中,簡單的說,就是加入了除了音樂之外的環境音效,
像是飛機的聲音、電話聲、流水、雨聲,都可能運用在這些音樂當中,
在聆聽時,營造出不同的氣氛與空間感。
有人把他歸類在電音當中,但是它的發展是從古典樂,到現代室內樂,再演化為ambient,
不一定要用到所謂的電子樂器。
有時在舞廳中會播放這類型的音樂,用意是讓舞客情緒紓緩,也營造不同的氣氛,
有Chill Out的意味。

__
以上是對於ambient簡單的介紹,
接下來有興趣,我們來看看這樣的音樂怎麼來的。

__
在大家的習慣印象當中,歌曲一定要有歌手唱歌、有音樂彈奏。如果你看到歌手在台上靜靜的站著,就這樣靜靜的呆著,一首歌曲的長度,你會有什麼想法呢?但是因為這首歌曲"沒有聲音",在台下的你,會聽到什麼樣"其他的聲音",是你平常沒注意到的?

__
在五○、六○年代,英國有位音樂家John Cage,他有首有名的作品,叫做"四分三十三秒(4'33")"。這位John Cage邀請他長期合作的鋼琴手,來表演這首曲子。John Cage請這鋼琴手帶著時鐘上舞台,然後坐在鋼琴前靜靜的看著時鐘,什麼也不彈奏,一直到四分三十三秒的時候,起身下臺。

__
如果你是台下的欣賞者,會有著怎樣的反應呢?想想看,很好玩的。
可能會開始覺得怪怪的,然後可能開始有些不安,甚至聽到隔壁的人,不耐煩的更換著坐姿,
接下來可能聽到許多窸窸窣窣交頭接耳討論的聲音,談著這"不尋常"的現象。
這許許多多雜亂的聲音,在不安的氣氛下,迴盪在這表演廳裡頭,
同時John Cage就將這些聲音錄製起來。

__
假若我們將音樂表演的定義,解釋為:表演者透過"行為",引發出"聲音",讓人聽見與感受。
那麼,這首"四分三十三秒",在台下的聽眾都變成了"樂器",被鋼琴手的"行為",引發出了許許多多的"聲音",這麼想想,在這空間裡迴盪的許許多多的聲音集合起來,真的是一首很妙的"聲音作品"吧!

__
所以,在聽這首"四分三十三秒"的作品時,聆聽者只會聽到長達四分三十三秒的"環境聲音"。
John Cage就是想要大家感受這種"身歷其境"的感覺,聽到在這空間環境中各種不同的聲音。而Ambient音樂類型的概念,由此而產生。但真正帶出Ambient的,是Brian Eno(1948)。他在藝術學校唸書時,學校介紹他與許多當代音樂、極簡樂派、實驗性的音樂人一同工作,其中就包括了John Cage。所以這種對於聲音的概念與想法,影響著Brian Eno。Eno在當時也使用他的樂器--卡帶式錄音機,來進行各種"實驗"。

__
在1975年的時候,一場車禍,讓Eno躺在醫院好幾個月,而在這段期間也成就了他影響樂壇最深的發明:ambient music誕生。有天,他躺在床上,打開身旁的唱機來聽,當時窗外下著雨,窗外下著暴風雨。風雨聲讓音樂的聲音變得模糊,聽不出來是什麼樣的曲子、聽不出來已經唱到哪一首了,只聽見風雨聲、音樂聲,佈滿在整個空間裡。他發現音樂是可以加入光影或色彩。曲調不一定是主體,而環境音效是可以讓音樂帶出不同的氛圍與空間感,而在音樂上ambient"環境、環繞"的意思,就是這些特色的代表。

__
出院後,Eno也不斷著手進行這種實驗性的音樂,並讓這樣的概念與想法更趨成熟完整。在1978年,Eno發表首張以ambient為名的專輯,也算是首張ambient muic原型代表專輯--Ambient 1:Music for Airport。

__
ps.Ambient 1:Music for Airport,這張專輯雖然果仔還沒聽過,但是看了介紹覺得很有趣,它是為了那些因害怕搭飛機、對墜機有著不理性恐懼的旅客,所設計的一張專輯,目的是為了舒緩與鎮定他們的情緒。頓時就覺得好想找來聽聽看。

延伸聆聽:
果仔這類型的音樂聽得不多,有機會可以多聽聽小樹的Chill Out Zone節目。
如果說要抓到Ambient這樣的原則跟精神,從國語流行音樂當中來舉例的話,
其實有個好例子建議大家,就是在陶吉吉首張同名專輯當中的最後一個track,
如果你是mp3當漏客,可能沒有辦法享受到這樣的福利,呵呵。
這段音樂沒有名字,果仔不多說,自己去找來聽聽看,去感受一下就知道了,
我很喜歡那段音樂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果先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